神州风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5|回复: 0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0 17: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
霍斐然
绪论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一气呵成。早有汉河上公章句,随其自然段落,分为八十一章,用道家修炼之旨作注。历来解者不下数百家,各美其说,见仁见智,趣味不已!是一份中华大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哲理渊深,注家虽众,尤有未尽之处。今以“论老子长生久视之道”为主题进行研讨。限于篇幅,略将拙见写出,用以就教于高明。
  《抱朴子·论仙篇》曰:“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数术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其中“苟有其道”的“道”,实即指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内容,是由“养生”与“摄生”两个方面构成。“养生”可使内疾不生而健康长寿,“摄生”可使外患不入而保身延年。“摄生”一词,解者与“养生”之义误为一谈。今据《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原意为准,作为“趋吉避凶,数术延命”之内容解之。不敢与人苟同。
  拟目如下:
一、养神练形,健身长寿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三、结束
一、养生练形,健身长寿
  《抱朴子·释滞篇》曰:“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可承按者也。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老子》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可见五千言不同于一般文史哲著作,另有一番奥秘所在,是属“玄之又玄”的学问,要弄懂它却也有些难度。被后世道家尊为丹经祖书,老子被尊为道祖,绝非偶然的事。道家的发展变化,又产生了道家、道教、内丹、外丹、南宫、符箓、避谷、服食、科醮、祈祷等十大派。道家颇重现实,提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和“下手速修犹太迟”的积极口号,并有“一粒金丹吞入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生命探索理想,确是源于老子“长生久视之道”的发挥。“长生久视之道”即是“健身长寿之术”,是前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结果(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谓之得道),并创造发明了“三元丹法”,理同法异,皆源出于《老子道德经》。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人元金丹,阴阳修炼;地元神丹,铅砂烧炼。《大成捷要》曰:“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今按“三元丹法”对生命奥秘探索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依据,分元简述如下。
(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老子》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此章是天元丹法,清静修炼原理依据。全真派盛传其说,有《邱祖小周天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与《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是一致的。重点在一个“复”字上,即《易》之“复”卦之义。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此实为倒插笔,申述观“复”证得其“复”的必经过程。从杂乱纷繁的事物之中解放出来,回到本来之处,才可以说入静。在清静之后,才可能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能够“复命”,算是已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了,如果不知道正常的修炼方法,而去“盲修瞎炼”,就是“妄作”,难免失误,以致入魔之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知常容者,知道正常修炼的法度内容。如《邱祖小周天歌诀》“微阳初生兮,嫩而勿采;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久而望远兮,采之无成”。此即正常修炼法度内容。“公”者,为阳,为均布,二阳升之象。“王”者,同旺,为三阳升,为乾卦,旺而有力,即“药物坚实兮,十五光盈”之象,“时当急采兮,莫教错过”。“天”者,为“乾”为“首”,“透三关,上泥丸”之事。“道”者,任督通,阖闭之机立,呼降吸升,周天通,百病消除,可以健身长寿。故曰道乃久。“殁身不殆”者,谓终身不遭病苦,可致无疾而终,尽其天年。并非不死,故曰“长生久视”,而不曰“长生不死”。
  《老子》第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章是老子功理功法的高度概括。“反”字颇具深义,贯串于内外丹法之中。“反”与“顺”对。“反”即是“逆”与“还”。顺是自然规律,水性下降,火性上升。“反”是逆行,修炼者则反其顺而为逆,使水上而火降,“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说,即此“反者道之动”,为修炼之关键原则也。
  “弱者道之用”。“弱”即气功家所谓“放松”。“放松”即是不用力,是无为。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其“无为”是“为”出来的。避免形神紧张,全体放下,静候阳生的体证原则之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即有种子,万物皆有种,无种不能生。《周易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原,牝鸡自卵,其雏不全”,乃“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得配相交而后有生。洞宾曰“腹内若无真种子,犹将热火煮空铛”是也。
  “有生于无”者,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得配相交而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来人皆易知,一阳来复自虚无中阴阳相交而来人易忽略,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示之,而不作“无生有,有生万物”者以此。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是讲“神息相依”的妙理。《胎息经》曰:“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涵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和《玉皇心印经》“存无守有,顷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的“有无相生”神息相依法都源于此。盖因“有无”二字朴实灵活,既简明又具体。黄元吉注《老子》首章有曰:“道家谓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之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可知有为呼,无为吸,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陈樱宁先生也尊黄元吉为师,许为私淑弟子)。真是要言不繁,见解精辟之至也。
(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人元金丹,阴阳修炼,或称双修,或叫栽接法,最为隐秘,亦最易招误解。陈樱宁先生在《抇善半月刊》中说:“言不雅训,事多隐曲,未便公开讨论也”。然又多与房中养生混为一谈。《抱朴子·释滞篇》曰:“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以采阴益阳,或以增阳益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此法真人口口相传,本不书也,虽服名药,而复不知此要,亦不得长生也。”《千斤要方·房中补益》、《云笈七签》、《王屋真人阴丹秘诀灵篇》等有“夫妻双仙”之说。陶弘景《御女损益篇》亦然。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属于古代房中医学著作几种,以及现代房中养生之书亦复不少,或有可资参考者并不多。
  道家南宗,颇重人元丹法,但人元丹法与房中采战有别,不可混为一谈。乃“不宽衣,不解带,静坐合阴阳”之说,千金易得,道侣难求。双仙更不易得了。
  《老子》第五十九章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
  此章老子系统概述下手在人了手于天的功法基础,也是功法关键在一个“啬”字上。这个“啬”字,《韩非子·解老》“少费谓之啬”。河上公解“爱精气,不放逸”。啬同涩,为收涩,不外泄。是“炼己筑基”之事。能做到“不漏”,即叫“早服”。高亨曰:“早服,尽早地服从”。即是先一步治服叫早服。也即是第一步要做到服从意念指导,把握得了阴阳。筑基已固,做到了不漏精气,方可能积累精气,才说得上重积德,精气充溢,能量强,则能克服一切众病,不断积累,不可限量,做到能用意念调节自身气脉,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这一章即是讲的长生久视的功理功法,谓之“长生久视之道”。
  道家每以身喻国。《抱朴子·地真篇》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筋之分,犹五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在《易》以坤为国,为母,为土,在人脾属土,脾藏意,土生万物,母者资生之源。“有国之母”,即得到生命力之源泉,自可达到“长生久视”,可以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了。
  此章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治人事天”的目的是“长生久视”。可知“人”“天”二字是人身中“还精补脑”功夫的代名词。取坎填离,与治人事天相一致。
  《老子》第三十三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此章八句四偶,依次撰述,步步落实,最后全盘显露,不致使人有杂凑之嫌,确系“言有宗,事有君”之词。
  前四句,人我对举,可知属彼我之事。后四句,言我而未言人,而人隐其中。唯末两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全盘显露,诚为此章的窗口,可以洞见室内,而非空洞杂文。“不失其所者久”,明系“治人事天莫若啬”的“闭固”效验。“失”为走失,即不泄精气,即能持久。“所”为处所,指丹田。
  “死而不亡者寿”,解者每以人死其学说事业存在为“寿”解之。其实,“寿”是指活着的人称“寿”,绝不能以死后称“寿”的。其学说事业的存在,只能代表其学说事业的存在,绝不能代表其人的存在。“亡”为走失,即不泄精气。“死”为阳物萎缩,如马阴藏相而又不泄精气,即为长寿之证。故曰:“死而不亡者寿”。《黄庭外景经》曰:“闭子精路可长活”。《玄女经》有:“死往生还,势壮且强”。其生与死指阳物之勃起与萎软而言。可见“死而不亡者寿”之“死”,即谓此。
  陶弘景《御女损益篇》曰:“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矣。”
  刘向《列仙传》写老子“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亦即“死而不亡”之事也。皆为长生久视之道在“人元”中的体现。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地元神丹,通称外丹。烧炼服食以求长生,为道家的本旨。《抱朴子·金丹篇》曰:“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两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周易参同契》曰:“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之,寿命得长久”。又《抱朴子·金丹篇》曰:“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不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又说:
  “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
  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
  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
  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
  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
  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
  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可见“转”数愈多,效果愈快,若服十转之丹,岂不立地得仙了吗。何以抱朴子只言九转而止,而不及十转之全数呢?
  又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作黄金”。可见道家炼丹术不但可致“长生”,而且还能使人富有,脱贫。何其诱人贪求!原来“炼丹”与“黄白”有不同的内容。《抱朴子》一书,有“仙药”“金丹”“黄白”三篇。前两篇都是讲服食求长生的内容,黄白术即是讲人选黄金之说。
  《老子道德经》中有炼外丹的内容吗?
  《大成捷要》说:“道德经,阴符经,是兼三元而言也”。《周易参同契》提到黄帝、太乙、八公、淮南,在论旁门小术时说:“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中提到“黄老”二字,“老子”自是炼丹术正宗典范了。《渔庄录》说:“太上老君分明说,炼铅如粉又如尘”。张觉人著《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一书“中国炼丹记事年表”将老子列在该表的第一位,张先生是认为老子是炼丹术的创始人,遗憾的是未见到他对《老子》与外丹关系的说明。有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有老君八卦炉炼丹之说,也不知吴承恩取材的根据。
  余也不敏,今从《道德经》中提出有地元外丹论述的具体内容如下。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复细读全章,确系地元丹法概述。
  “有物混成”,此言地元丹药是用物质混合炼成的。既是“混成”,就不会是一物,所谓“混成”,必然包括“混合”与“化合”而成的内容。
  “先天地生”,并说明地元丹药的原料,是先在天地之中生长的,若说“先于天地”产生来解,这是误解,传统思维,莫大于《易》,《易》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故以“先在天地中生长”解之为符原意。
  “寂兮寥兮”,是说炼丹原料铅汞朱砂等物,先在天地中生长着,无声啊!又稀少啊!自然显得这些药物寂寞而少知音似的!
  “独立而不改”,即如抱朴子所说:“埋之毕天而不朽”。魏伯阳所谓“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的永远存在而不改变的“长生”状态。
  “周行而不殆”,即如抱朴子所说:“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的九转金丹过程一致。“周行”即循环运动,即“九转金丹”之“转”也。“殆”通怠,不停地运动,为“九转丹成”的描述。
  “可以为天下母”者,“母”为生命之源,谓外丹炼成,服之可以增加生命力。老子有“我独异于人,而贵服母。”或者老子服其炼成的丹而自称“贵食母”。若解着向大地食物为贵,就说不上“我独异于人”处。有人将这个“母”字解着“道”字,义虽通,但觉不如解作“丹”字更为鲜明有趣。“可以为天下母”,是说九转丹成,其长生久视之效力很大,天下人服之皆可增加生命力,皆能得到生命的源泉。所以说“可以为天下母”。从“可以为”三字味之,并非“肯定”之词,亦非“否定”之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可见当时尚无金丹神丹等名称,老子命名曰道,后世得丹为得道,研究这门学问称为“丹道”。这个“道”字,各教通用,很难作具体解释了。
  “强名之曰大”。“强”多作“勉强”的强。我认为应作“加强”的“强”解。老子既已字之曰道,再加强曰大,自然应称“大道”了。何以要加强曰大呢?是因外丹效力大,作用大,故加强名之曰大,而有“大丹”之名。《大成捷要》曰:“其三元丹经,分而言之,天元曰大丹,地元曰神丹,人元曰金丹。合而言之,初成曰金丹,中成曰神丹,上成曰大丹。是三元皆有大丹、神丹、金丹之名也。”由此思之,后世“大丹”用“大”和“大道”,用“大”皆是“加强”其名义之意,而非“勉强”之属也。
  “大曰逝”者,是申述强名曰大的原因,之所以强名曰大,是因外丹物质变化大,逝,即消逝,变化性大。
  “逝曰远”者,是说外丹物质变化,可以变成不同的形态,脱离本来的面目,其差距显得很远,例如矿石变成金属,金属变液体,液体变气体,变固体,变粉末等等。
  “远曰反”者,《金丹要诀·金丹大旨》曰:“外丹者,七返九还,自无而有,结成一点纯阳之气。”其中“七返九还”即此“远曰反”中的“反”字内容。又曰:“炼金液神丹,识得天地间有朱砂焉,外砂赤象火,内汞青象木,外阳内阴,故象离卦,木火同宫,亦犹天之倾西北,且木火之性易于动摇,百炼不沉,象天形之清轻也。有矿石焉,外铅黑,象水,内银白象金,外阴内阳,象坎卦,金水同宫,亦犹地之缺东南,且金水之性至静至澄,百煎不浮,象地形之重浊也。是铅也,有金水而无木火矣。汞也,有木火而无金水矣。倘孤铅寡汞相配合,何以成丹哉?必也铅汞合体,水火既济,金木交并,使四象具而五行全,铅施精而汞受胎,互相既济,复还太极之体,方得丹成。”最后“复还太极之体”一句统述外丹原理归结在一个“反”字上。
  李保乾《了易先资》抱元子注曰:“离乃东南木火之乡,坎乃西北金水之地,返木于西北,还金于东南,已去而复来者谓之返,已失而复回者谓之还,七返火,九还金,故云七返九还之功,可以结圣胎而成鼎器。”
  张紫阳《金丹四百字序》曰:“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原,谓之金丹。”说得更易理解,亦皆从老子“反”字理论渊源而来。
  陈樱宁先生《抇善半月刊》中说:“河图洛书,乃丹经之正宗”。的确河洛数理早称为道家炼丹理论说理工具了。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字是承前文,申述“逝、远、反”为“大”之“强名”原因和理由。道之所以大,是因其有逝远反,天之所以大是因逝远反,地之所以大是因其逝远反,人之所以大是因其逝远反。是因三元丹法,皆以金丹大道之理一以贯之,故为“三元同理,七返九还而已。”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字《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作“国”。域为疆域,即是说“宇宙”中有四大,即有四种大道,一为老子的大道,贯统三元大丹,一为天元大丹,一为地元大丹,一为人元大丹。也是《大成捷要》三元皆有“大丹”之称之据。老子简称“四大”。同时,是将人元排在第一位,故曰:“而人居其一焉”。即是说学道当先学人元,再学地元。《敲爻歌》云:“内丹成,外丹就”。是说必先内丹成而炼己功熟,方可求外丹就,而无焚身之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这是老子明确指出学道之次序,先人元,次地元,再天元,然后得道而归于自然。《抱朴子·助求篇》曰:“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业”为职业,必先对各种养生方术有其特别的成就,或单传秘授,收取学费为生活来源了。不然业是何益呢?且此章专讲地元,而最后告之以人元为始,免使耗火亡财,废时失业,以致中毒与焚身之灾。
  炼丹术自来不乏研究者,《道藏》中有外丹古笈百余种,著者是否成功?能“服食三载轻举远游”吗?能“术士服之,寿命得长久”吗?
  人赞陈樱宁先生“丹通三元”,撰有《金丹三十论》,炼成紫金色外丹而不想服用(见《抇善半月刊》)。重学术研究,持谨慎态度,可佩!
  张觉人先生著《中国炼丹术与丹药》一书,关于道家“外丹”“黄白”部分全部删去,只留下医药部分,深感可惜!几十年的研究结果,没有留下来。人称他为“多宝道人”,并非虚夸!解放前即打广告征求奇书,真是一位难能可贵的学者。
二、摄生保命,趋吉避凶
  《老子》第五十章曰:“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由此可证,老子对“摄生”一词的含意,是指“趋吉避凶”的保身方法,而不是炼身除病的健身长寿方法,人体纵健康,苟遇虎狼与战争,难免危于灾祸,死于非命。故《抱朴子·登涉篇》曰:“但服草木,及小饵八食,适可令疾除命益耳,不足以禳外来之祸也”。老子所言“摄生”之内容,能不遇兕虎和兵刃,并告之以“无死地”之故,即是“禳外来之祸”的神秘内容,有极浓的神秘色彩,其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了。苟不能“摄生”,又焉足以能实现“长生久视”呢?所以“摄生”之说,又不能不进行一番思考。发言如下。
(一)用执大象,往而不害
  《老子》第三十五章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此章讲用执大象趋吉避凶的作用。
  “大象”二字值得深入研讨。执而用之,可以走遍天下而不遇害,安全、平静、通达。音乐与美食,能诱惑过路客人停止下来欣赏。唯有这个“大象”的道理,说起来是淡而无味的。不足一看,也不足一听的。但是,用起来也是用不完的。老子赞论“大象”的应用如此,“大象”究竟指的什么学问呢?
  解者多解作“道”,理由有“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道”字相应证。但“道”字有多义,此处又未尝不可作“道”说也解呢?即是将“大象”内容说出来是淡而无味的解,又未尝不可。
  “执大象”,大象可“执”,证明“大象”是具体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道”。同时可作趋吉避凶之用。执即是掌握应用之意。显然属于《易》学内容。《系辞传》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此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八卦以象告”等等,皆是以“象”为《易》之用。《左传》“韩寅子适鲁,见易象与春秋”。可知言“象”皆属《易》之古法。“大象”即六爻卦体,所用皆六爻卦,故称“执大象”。《易经》六十四卦,是六爻卦,《左传》占筮之例亦皆是六爻卦。同时,只用卦象,而未涉及后世附入的五行生克系统。从《系辞传》中可以得到证明。另详拙著《周易系辞传正解》。
  《系辞传》:“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乾坎艮震为阳,阳主升,独坎主降。
  巽离坤兑为阴,阴主降,独离主升。
  两卦相重,得一个六爻卦体,即谓之为一个“大象”。按上下卦的升降属性,形成“阖辟往来”四象。
  阖者,上卦降,下卦升,形成向心之式。
  辟者,上卦升,下卦降,形成离心之式。
  往者,上卦升,下卦升,形成外引之式。
  来者,上卦降,下卦降,形成内引之式。
  阖户谓之坤者,阖与内引同属阴。
  辟户谓之乾者,辟与外引同属阳。
  其大体形式既定,再看阴阳得配或失配,向心或离心,以定吉凶。利用出入,以揆其方。往而不害,安平泰即可。老子所述,不害、安、平、泰,共四类情况。即《系辞》“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主要避去这个“近而不相得”之式。即阴阳失配而向心,如“屯”“蹇”“革”等大象。阴阳得配而向心,则通泰,如“泰”“既济”,以及阴阳得配为安,内外卦相同,比肩同类为平静之类也。可选择时方而用之。
  《系辞传》曰:“其出入以度,内外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系辞说明:“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老子曰:“防事于未始,治国于未乱”“其未兆易谋”也。观夫大象,宜内宜外,有无忧患?苟有不利,可选用阴阳得配之时空平衡以用之,自得安平泰之用也。限于篇幅,不赘。
(二)运用奇门,可无死地
  《老子》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此章内容,明显为古《遁甲》式。《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后世“奇门”之名源于此。《遁甲》为兵而设,以奇用兵之文,焉能巧合如此。盖《遁甲》者,周秦名阴符,汉魏多称六甲,晋唐宋名遁甲,元明清则名奇门遁甲了。遁甲为兵而设,传自玄女,古有其术,《老子》书中有其痕迹。今试解之。
  “出生入死”,乃《遁甲》式人盘八门中的生门死门。即“生在生兮死在死”,“出生入死各有其门”。“徒”为徒步,走向。十有三,即十分之三。《遁甲》用九宫式,用十天干排入九宫之中,一宫一个干,依次排去,则癸重合于甲干之上。因之,甲无定位,隐于六仪之中,故称遁甲。同时,癸干名天藏,可以伏藏。三个十分之三,尽九宫之数,因甲隐于六仪,无定位,故不计也。休开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景杜中三门或吉或凶。“生在生兮死在死”,生死应是平衡的,因人之急于求生,厚于求生,反而走向死门了。应该走出死门,走向生门才有利。
  老子说:“听说有善于摄生的人,可以人为改变的。走出死门而进入生门。这样,陆地行走遇不着兕虎猛兽伤人,进入军队也不被刀刃杀伤,兕虎虽猛烈,找不到对象用其爪,兵也无处用刃施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没有走入”死地“去的原因。”这个“无死地”的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唯有用《遁甲》说近乎原意。也明白地表示了“摄生”一词之内涵,为趋吉避凶、驱灾除患之术。老子甚慎重,而以“盖闻”二字引述之,未言他有此功能。
  《抱朴子·微旨篇》对“生地”有妙述:“有急,则入生地而止,无患也。”可知生地即老子“无死地”之说。何处有生地呢?《抱朴子》接着说:“天下有生地,一州有生地,一郡有生地,一县有生地,一乡有生地,一里有生地,一宅有生地,一房有生地。或曰:一房有生地,不办逼乎!抱朴子曰:经曰,大急之极,隐于车轼,如此,一车之中亦有生地,况一房乎?”如此看来,处处皆可有生地,亦处处皆可有死地。此处提出“隐于车轼”,关键在于能“隐”即为“生地”了。
  《老子》第十三章有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中“无身”二字颇有奥义,“无身”即“隐身”。隐身可以避患。如抱朴子之言也。若说:“灭身”是早已遭患,焉得云无患。若说本来无身,则己之不存,患之无附,犹“我嫂嫂是个女人”,全属毫无意义之空话。老子之言绝非如此。老子接着在第十四章里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此章承无身而来,全系描述隐身状态的文章。现、听、抟三者混而为一,模模糊糊,无形无象,使人产生恍惚的感觉,并非真正没有。这是掌握的古之道术隐去今之有形。要得到古之传承,是有道术纪律的。这也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之属吧!
(三)道立于一,抱一全生
  《老子》第三十九章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至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此章专论“一”字,赘及一百三十五字。《抱朴子·地真篇》也务玄其说为“人能知一万事毕”。引《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守一存真,乃得神通,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一不失,可以无穷,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魍魉,挟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中,此真一之大略也。”“人能守一,一能守人,所以白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这些神奇的效验,守一即可获得,都是从《老子》“得一”的理论发挥而来。是否真如抱朴子所言,不得而知。我认为《老子》对“一”的应用有统一之一,有始于一之一,有最少数目之一,有精神专一之一。“道立于一,其贵无偶”,“知其相对,守其绝对”。做到神气合一,神形合一,人天合一,抱一为天下式,死生于我何有哉!养生摄生之要,抱一守中,简易不繁也。
三、结束
  《道德经》中无“火”字,真是“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了。但《老子》书中不但无“火”字,“药”字仍然没有。不但无“药”字,“医”字也都没有。真是老子得证“长生久视之道”,而不用“医药”。故笔下无“医药”二字在心吗?诚然可信,得道之人会不生“病”,无病自不需要医药之类了。但怎么会无病呢?“圣人之不病”也是有明文的。是《老子》第七十一章中之文,有人会说我是错解,自然是与古今中外注家不苟同了。今将全章录出如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者:
  有人解作本来知道而自己认为不知道是上等,不知道而自己认为知道是病。
  我认为不对。孔子尚且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为不知,本是虚伪,焉能定为上等。知之为知之岂不该定为特等吗?“不知知病”,这个“病”字与上等就不相应了,又何以不云“不知知下”呢?可见这个上字与病字的解释与原意不符。
  应该怎样解释呢?
  我认为上就是上,病就是病。第一句知不知上?是问号,因为《老子》是以“长生久视之道为业”,是讲的修炼问题,上即是头部,也即是问的知不知修炼头部这个却病延年的方法。“不知知病”,如果说不知道修炼上部的事,就知道还有生病的可能。所以老子说“不知知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者,是以病为病,即特别重视生病的可怕性,注意修炼预防其病,即可以不生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者,第一,圣人是得道之人,故“圣人不病”。第二圣人是觉悟高的人,防病认真,认识疾病也透彻,功夫也不炼自炼,不会生病。主要是重视疾病,把病当成了病,勤修防病,自不生病。也是“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的系列功夫,集中点化出在一个“上”字中。因见《道德经》是鲜明的“长生久视之道”,故紧扣健身长寿方面作如上汇报,切盼专家们不吝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神州风水网手机版|Archiver|神州风水论坛

GMT+8, 2024-11-25 06:39 AM , Processed in 0.14480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