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物质条件有限,不像如今,冬夏季节都有了空调、暖气等帮我们度过种种严酷的天气,如果在像今天一样酷热难捱的天气里,古人的内心估计是崩溃的。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 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热也就罢了,夜里还都是蝎,再加上蝇,真的好苦。恨不得束带、发狂、大叫……杜甫,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也热成这样?然而诗坛巨擘一定有他的尺度(认真脸),据《杜臆》剖析,少陵如此写法其实是有内情的:“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掾畜之,殊失大体,故借早秋之热,蝇蝎之苦,以发郁伊愁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 苦热行 王维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莞簟不可近,絺绤再三濯。 却顾身为患,始知心未觉。忽入甘露门,宛然清凉乐。 提起王维,我们或许一下子想不起他的某句诗,但一定能脱口而出一句“八字真言”,那就是苏轼说过的:王维兄,我品味你一番,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这个在家菩萨,啊不是,王摩诘,说起夏天的苦来也是画面感十足,最后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修习佛法入甘露法门,不就心静自然凉了吗……(菩萨境界果然高!) 五月初二日苦熟 杨万里 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六月无长江。 只今五月已如许,六月更来何可当。 船仓周围各五尺,且道此中底宽窄。 上下东西与南北,一面是水五面日。 日光煮水复成汤,此外何处能清凉。 掀篷更无风半点,挥扇只有汗如浆。 吾曹避暑自无处,飞蝇投吾求避暑。 吾不解飞且此住,飞蝇解飞不飞去。 (人言长江无六月,我言长江无七月,七月长江被烤干,八月长江怎么办?上下东西和南北,不知哪面还有水。日光煮水变成汤,没有地方能清凉!挥扇汗下如水浆 ,怎么体重还没降?)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这首诗因苦热而发,但眼下这是天下人的苦热!诗人说,也许在那终年积雪的昆仑山上还有清凉的去处,也许在那遥远飘渺的蓬莱仙岛上还有消暑的海风,但是如果不能与天下人一同前往,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人而去呢?(这是一种怎样的gongchan主义精神!) 白胜:赤日炎炎似火烧 (施耐庵《水浒传》)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摇扇不管用,还得用 空调。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古人哀怨酷暑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宋代张来的“欲动身先汗如雨”(《劳歌》);唐代范灯“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六月》);宋代戴复古“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发泼”(《大热》);唐代司空曙的“啸风兼炽焰,挥汗讶成流”(《苦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穿越回古代,我们没有空调、没有WIFI、没有西瓜、没有冷饮……只能写写诗来吐槽天气,你会怎么说?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已热成狗…… 儿童相见不相识,因为我已热成狗…… (狗:我还能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