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风水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8|回复: 0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8: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俗信。许多地区的人们认为,老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如果到了亲戚或朋友家,主家不应该强留其住宿;到了八十岁以后,便不要再强留其吃饭;到了九十以后,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违背这种俗信,人们认为可能会给老人家和自己家里带来不吉和灾难。尊老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民间俗信看上去似乎与传统美德相违,但从中国传统养葬习俗和人的生老规律来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中国人对自己的双亲和没有亲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传统的赡养秩序和终老习俗。一般情况下,父母由亲生儿子们共同赡养送终。如果儿子早于父母去世,则靠孙子赡养。如果没有儿子只有女儿,一种情况是给女儿招赘女婿上门,由女婿和女儿共同赡养送终,即所谓“招养老女婿”。另一种情况是等女儿出嫁后,同没有儿女的老年夫妇们一样,过继他人的儿子上门做养子,继承财产、养老送终。这种传统赡养秩序的特点是,老人们始终不离开他们生活了一生的生存环境,从熟悉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双重满足,从而平静安详地安度晚年。这种传统赡养秩序又给中国老人们造成了另一种心理现象,即非常重视他们的最终离世之地。圆满理想的目标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离开人世,即所谓“寿终正寝”。

在中国传统赡养秩序中,作为赡养者儿孙辈是以“孝顺”为道德准则的。“孝”指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顺”则指对父母意愿的遵从。父母的愿望是寿终正寝,儿女们当然应该遵从老人的心愿。对儿孙辈来说,只有能使老人顺心如愿地寿终正寝,才能被社会舆论视为符合“孝顺”的赡养道德规范。在这一点上作为赡养者儿孙,和被赡养者父母的愿望是一致的。人到七十岁后已进垂暮之年,病老弃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丧他乡或亲友家中,首先是违背了老人们寿终正寝的心愿。其次是赡养老人的儿孙们会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于他乡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和社会舆论的批评。再次是接待老人的亲友家会因老人不幸死于自己家中,产生许多尴尬和麻烦。显然这种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们到了七十岁以后,儿孙们都尽可能劝阻老人到亲友家走动。亲友们也并不欢迎老人们到自己家里来。当然。这并不代表老人的亲戚们对老人没有亲缘感情。这种老人与亲戚间的亲缘感情交流,在民间遵循着另一敬老尊长秩序,即每逢过年过节晚辈应主动去看望前辈,同辈年轻者主动去看望长者。即便是有这样的亲缘感情交流机制,作为儿孙辈也不愿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况,如家庭矛盾,想念亲友,年节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长辈等原因,老人外出去亲友家的事还是时常发生的。遇到这种情况,亲友们会想法劝老人尽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儿孙们尽快接老人回去。民间对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的信条,是说年龄越大发生不测的可能性越大。民间所说违背这一信条带来不吉和灾难,主要是指万一老人发生不测,会给接待老人的亲友家带来许多意外的麻烦。
前不栽桑,后不栽柳

门前房后,种上几裸树,不仅能美化环境,也是一项经济收入。

但是,什么地方栽什么树,民间很有讲究。如:

门前一棵柳,珍珠玛瑙往家走。

门前有棵槐,金银财宝往家来。

门前植柳、槐为好。还有一句民谚云:

前槐枣,后杏榆,东榴金,西柿银。

庭院之中,植什么树,栽什么花,也有讲究:

前兰后桂庭牡丹,迎门松竹梅耐寒。

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菊花门窗前。

刺梅不是庭中物,除去丁香留金兰。

小桃花开红似火,月下夜赏斗颜鲜。

这些花草树木,有些是根据位置安排的,如“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菊花门窗前”;有些则是从审美情趣出发,如“前兰后桂庭牡丹,迎门松竹梅耐寒”;有些则是心理需求,如门前植柳、槐、枣,乃取其谐音“流”、“怀”、“早”,意为珍珠玛瑙流入大门,怀有金银财宝,早生贵子。

最忌讳的是门前栽桑,院中植杨,屋后种柳。谚云:“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所谓的“鬼拍手”,即杨树,民间又叫“呱哒手”等。刮起风来,杨树叶子“哗哗”响,噪得人心烦,也易为盗者遮音,故此院中不可植此树。桑与“丧”音近,民间忌讳;柳与“流”谐音,屋后植柳,有金钱财宝流出之嫌。

这种俗信,应是汉唐以后形成的。因为,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竹简中,有门前植桑的简文。这条简文讲的是某乡一个官吏奉县丞之命,查封一个人的家产,此人家产有:“一字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门桑十木。”意思是说,这人有堂屋一间、卧室二间,都有门,房屋都用瓦盖,木构齐备,门前有桑树十株。可见,当时云梦一带并不忌讳门前植桑。云梦古属楚地,楚地巫风极盛,素以“好巫鬼,重淫祀”著称,却不见“前不栽桑”这条俗信。君不见蚕茧之乡遍地皆桑,也不忌讳房前屋后,并以“桑梓”代称故乡,可见此俗信未必死板恪守。

“前不栽桑,后不栽柳”这一俗信,乃后人的一种求吉心理,也是一种迷信说教,我们今日理应摒弃;“院中不栽鬼拍手”,乃是为了安静,尚有一点道理。
山东人见面叫“二哥”

“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是个堂堂的数字,以它为称谓,总含有蔑视、贬评的含义,如:小二哥(酒店伙计)、二大人(官者之弟)、二大爷(横行乡里者)、二流子(地痞)、二小(奴仆)、二本(汉奸)、二水、二手货、二婚头(再婚妇女)、二毛子(洋人)、二奶、二房(妾)、二杆子(鲁莽之人)、二混子、二汉(男佣人);形容品质恶劣低下,则为“二虎八蛋”、“二性”、“打二五眼”、“二百五”、“二不楞登”、“二乎”、“二流大挂”、“二蛋”。但与山东人打交道,则必需称其为“二哥”。称“大哥”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一说老大为鳖。民间对鳖奉若神灵,而内心则是厌恶的,以为其寿百千年,必有灵,故称百岁之人为属鳖的,平时也以鳖为詈语。

二说因为武大郎。《水浒传》和《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主要在山东,其中潘金莲、西门庆、武大郎、武松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武大的猥琐,令人羞耻;武二的正气,刚烈,嫉恶如仇,令人称赞,堪为山东大汉的代表。

三说因为老大憨。俗以为,弟兄同胞,一般是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三娇惯。

四说老大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民间关于兄弟分家的故事很多,以“牛郎织女”为例,老大往往娶了一位没有仁慈心肠的恶老婆,便成了“妻管严”;父母双亡以后,不是好好照料未成年的老二,而是将其撵出家门。但后来,老大往往成为受社会公德惩罚者,如民间流传的一些贪心故事,说老二被老大骗入井中,或骗进山林。正遇到狐仙们聚会,谈论所见所闻,无非是××员外女儿生了一种奇怪的病,用××草就能治好,谁治好就招谁为婿;或皇帝公主生了一种奇怪的病,与池塘里鳖精有关系,除去鳖精,就会得到高官厚禄。老二按所说去做,果然娶得好妻,得到高官,而老大眼馋,去学老二,而葬身井水、林中、成了野兽美餐。

五说因为孔子。孔子是山东人的骄傲,他的仁义礼智思想给予山东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而孔子正是排行老二。

六说山东人谦虚,不愿被人视为“大”,故而喜欢被人称为“二哥”。

但也有例外。在鲁南广大地区,则禁忌人家称自己为“二哥”。其中原因,有的说“老大王八老二鳖,只有老三是好人”;有的则说“老二”在民间指男性生殖器,除非排行而称二是无可奈何之外,外人称“老二”,就是污辱自己。

一个称谓,打上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烙印。在旅游成为一种文化消费的今天,必需知讳问禁,只有这样,才能既尊重了别人,又方便了自己。
黑龙江渡船,没山东人不开

在祖国最北边的河流黑龙江上,每当船家要开船时,总要习惯性地问一问船上有没有山东人。这时,船上的乘客中不管有没有山东人,总是回答说有,如果说没有,那么船家就不开船。这种习惯的形成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相传,秃尾巴老李被他爹砍断尾巴以后,一口气往北跑到黑龙江边才住下。那时,江里住着一条白龙,经常欺凌两岸的百姓,民众不堪其苦。秃尾巴老李听说以后,立志要为民除害,赶走小白龙。

秃尾巴老李召集了当地的山东老乡,请他们帮忙准备很多的馒头和石灰,并吩咐乡亲们说:“我和小白龙打仗时,江里冒黑沫子,你们就往江里倒馒头;江里冒白沫子,你们就往江里倒石灰。我吃了馒头就会越来越有力气,他吃了石灰就会越来越难受。这样,就能帮我打败他。”

秃尾巴老李入江以后,两条龙就打起来了。江水被他们搅得大浪滔天。老乡们在河边观战,看见江水冒黑沫子,就赶紧扔馒头;看见江水冒白沫子,就倒石灰。经过几天的鏖战,秃尾巴老李终于赶跑了小白龙,并且在江里住了下来。由于秃尾巴老李的形象是一个黑面汉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江称为黑龙江。

秃尾巴老李战胜小白龙,靠的是山东老乡们的帮助,因此,老李特别照顾山东老乡,只要在黑龙江上行驶的船上有山东人,老李就会保佑船只一路平安。后来人们都知道了老李的这个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开船前问船上有没有山东人的习惯。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在山东和东北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的一个民间故事,其中的情节自然只能当作故事来看,但这个传说及其“黑龙江上行船,没有山东人不开”的习惯,却反映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事实,以及山东人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团结互助的精神。
人参娃娃红绳拴

挖野山参,俗称“放山”。在深山老林中挖参,充满神秘色彩。然而,细加推究,那种种神秘的言行,原本是一个个实用的目的。

放山人一字排开,用“索拨罗棍”(即拔草的木棍)拨开野草,寻觅人参,这叫“压山”。另一种方式叫“掇山”,众人分散寻找,以敲“索拨罗棍”为联络信号。无论哪种方式,都严禁说话,更不准吃东西。放山人说,一旦惊动了穿红肚兜的人参娃娃,人参就跑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找人参要全神贯注,说话、吃东西会分散大伙的注意力。还有,倘若在山林中大声呼喊,容易产生回声而麻达山(迷路)。

谁发现了人参,便立即将“索拨罗棍”插在地上,用系了古铜钱的红线拴在人参茎上,并在人参下面铺上一块红布。据说,人参娃娃有遁土而逃的本事,一拴红线就跑不掉了。其实,拴红线是为了醒目,因为人参长在杂草丛中,一不小心就会踩坏了。拴上一根红线,红绿相间,格外醒目。至于红布铺地,那是用来接一碰即掉的参籽——这东西也很宝贵,是一种催生助产良药。

做完这一切,那位幸运者才喊一声“棒棰!”——东北人俗称人参为“棒棰”。伙伴们忙问:“什么货?”回答:“四品叶!”众人一听,高兴地说:“快当!”快,捷也;当,顺当。这是东北林区的一句行话。

“拿火!”发现者话音刚落,便有人为他递烟点火。向发现者敬烟,这是放山的规矩,一来表示慰劳,二来让他吸一袋烟,把心静下来,因为接下来由他来挖参,免得他过于激动而挖坏人参。倘若不慎而碰破一点表皮,或挖断一根参须,人参浆就会渗出来,价值就大减了。还有,东北的“小咬”特别多,烟可以把它们熏跑,免得它们骚扰挖参者,使他分心。

挖参要用木刀、鹿角,因为铁器过于锋利,碰上人参就会划破了。与别的花草往下扎根不同,人参是贴紧地面平卧着的,其根须则向上生长,以便吸收表土的露水和腐殖质。因此,挖参须从人参的外围开始,自远而近,由下往上,一点一点地挖。

一棵野山参终于挖出来了,伙伴们找来桦树皮和青苔,把参包扎起来。有柔软、湿润的青苔裹着,外面再包上桦树皮,人参就不会干瘪了。

离开前,他们又走到附近一棵红松跟前,削去一块树皮,先砍出四个大口子,再砍上五道小口子,这叫“留兆头”。日后有人到这里放山,一看就知道曾有五个人在这里挖到了一棵四品叶的人参,他们也会撞上好运。其实,一些参籽落入地里,会长出新的人参,留个记号,告诉后来人注意这一带;若日后自己路过这里,也便于查寻有没有新的人参长出来。

(摘自《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神州风水网手机版|Archiver|神州风水论坛

GMT+8, 2024-11-25 09:49 AM , Processed in 0.24304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